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
查看详情>>
关于中国作家体系的争议长久不息,几年前,就曾有学者批评称:中国作家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作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成了作家。”
最近,略萨在中国的演讲再次提起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一个作家老被别人夸赞,老得到政府的补贴,我觉得很危险,他会丧失面对困难时战胜它的勇气。很多好的作家,都是不断克服困难。特别是一些杰出的作品,都是从困难那里诞生出来的。”
作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专业?非专业?成君忆说:“作家不是一种职业,和体制内外也没有关系,作家是一种人格,他充当的角色是社会的良知。”
作家是一种人格
真正的作家,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的。
关于中国作家体制的争议由来已久,成君忆认为,其实体制的问题不重要,“作家是一种人格,既不是职业,也不是身份。无论在体制内外,只要他有这种人格,就一定会坚持追寻真理。”
成君忆说:“这些年来我见过很多作家,有的作家屈服于体制,有的作家屈服于市场,在我看来,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家。真正为了寻找真理,敢为真理说话的作家有,但是不多。中国的大多数作家都生活在前面两种环境中,要么是体制,要么是市场。”
体制内的作家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身份非常清晰,而市场中的作家却常常成为称赞和追捧的对象,大量的畅销书作家被视为流行文化的引领者。成君忆说:“很多作家屈服于流行的价值观,流行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不应该沉沦其中,但是大量的作家失落在市场里面了,是屈服也好,诱惑也罢,还是收买也好,都是不应该的。真正的作家,既要超脱体制之外,也要超脱于市场之外,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这才是作家的人格魅力所在。而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
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
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
作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这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成君忆认为,作家,充当的应该是社会的良知。
成君忆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是在作家身上,这种良知恰好能表现到最极致的状态。社会百态,人间万象,作家是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的人。因此,不管说作家是体制内的,还是市场内的,都是对这种良知的认识混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家远远没有达到作家应该有的状态。”
充当社会的良知,观照社会万象,并非批评社会那么简单,实际上,现在有许多以批评社会为主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但是成君忆认为这还算不上作家和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态度,他说:“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其实错了。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有贪官、有不公正,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不是,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还是我们几千年专制体系下的遗留思想。”
成君忆说:“真正的良知,是推动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正向的推动力,而不是反向。作家要有悲悯心,他的社会功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当真正有良知的时候,就一定能看到。”
作家不能独善其身
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作家的创作未必一定要紧跟现实,有时候也可以超脱在现实之外,追寻更加终极的,没有时代特征的意义,比如人类的生存方式、情感等这些永恒存在的领域。各种的非现实主义创作流派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
不过成君忆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这些都是形式上的问题,不是本质。一个人必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哪能独善其身?作家不可以以逃避的方式去创作,去思考。因为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爱自己,对社会却很冷淡,那是自私自利,不是真爱。当然,在处世方面可以谨慎,但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作为社会良知的作家,不应该是独善其身的,成君忆说:“真正的作家,真正一心追求真理的作家,他的爱是没有分别心的,社会好,他会爱,社会不好,他同样会爱,他应该是努力让这个社会从不好变好,从好变得更好,既不是悲观放弃,也不能独善其身。”
别让作家沉默
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
在批评作家沉默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到让作家们沉默的原因,在成君忆看来,还是要看作家自己。
成君忆说:“似乎我们找到一个社会原因,找到一个体制的原因,就觉得事情更加合理,论证更加有力,挖掘更加深刻。其实不然,作家既然是一种人格,是社会的良知和守望者,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担当。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比如体制内的作家,应该用他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体制更加纯粹,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市场的作家,应该用他们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人,让人们积极向上,善待他人,互相尊敬等。”
而当作家随波逐流,被浊流所同化后,问题就出现了,成君忆说:“不要把问题推给社会,不要非得找出一个客观原因。作家应该有担当——应该说,只有肯担当的,追求真理的,观照社会的,才能叫做作家。”
-
查看详情>>
9年前,他以 《水煮三国》 为开端,开创了管理文学的写作流派,9年后,他用两个月的时间,翻译、出版了经典名著《老人与海》,他就是深圳作家成君忆。
“大部分人在翻译《老人与海》时,都是主题先行,仅仅局限于人生成败、励志这个层面。引用得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日前,成君忆对记者说,“但我认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败之外,这个小说还有更深的意义,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如果说人生是一片苍茫的大海,那么你我就都是久经沧桑的老人。《三国演义》主题歌这么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歌词寓意很深,我很喜欢。我把《老人与海》译出了《三国演义》的味道。”据悉,翻译出版《老人与海》后,成君忆随即出版了一本《渔夫与管理学》,《渔夫与管理学》就是解读《老人与海》。
记者:你一个经济管理学领域的超级畅销书作家怎么跨界到翻译界了?!怎么会想到翻译《老人与海》?
成君忆:海明威的这本小说,我从中学时候就开始读,越读越有味道。以前人们都是用成功失败等世俗励志的东西来解读这部作品,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还有其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比如说,小说里面有一句话:“‘鱼啊,’老人说,‘我很爱惜你,尊重你。但就在今天,我无论如何也要弄死你。’”这是一种良知和利益的冲突,我们经常处于这种冲突当中。
有了这个新的认识,促使我翻译这本小说。我一直认为,《老人与海》不是表达老人多么英雄,而是表达老人在良知和利益的冲突下所经历过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它把人性、内心揭露得淋漓尽致。
记者:这是你个人对这个小说的一种新解读。不管这个新解读,读者是否认同,但至少您让人们进入这个经典小说时,又多了一个通道。
成君忆:所以我翻译的时候时刻告诉自己,要放掉所有的主观。你不要给这个作品下定义。
记者:《老人与海》不长,很多人都翻译过。去年,张爱玲翻译的版本也出版了。您翻译的时候,肯定要面对一个问题:我怎么跟别的译本不一样。您是怎么办的?
成君忆:我翻译的时候,参考过一些译本,包括一些名家的,比如余光中的,吴劳的。
记者:参考的时候,您觉得他们的译本有什么问题?
成君忆: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大多数译本都有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主观性并在价值观上。通常把老人定义为悲剧英雄。但是老人的内涵事实上要比这个丰富得多。第二,语言不流畅。主要原因是对原文不了解。语言上会突然打阻。第三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在遇到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场景和名词时,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圆其说的描述。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的翻译有何特点?
成君忆:我的特点主要是语言和段落的处理。段落的处理,也就是分节,而不是几万字下来一直是一段接一段。这是其他译本没有的。有了段落处理之后,文章就会有结构感。另外,我的语言风格和别人的语言风格很不一样,比如这句话“船帆上用面粉袋打了几个补丁,收拢后像是一面破败的旗帜。”大多数人通常就是翻译成“像绳子打了结”。
记者:能说说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吗?
成君忆:我认为翻译取决于三个能力,如果仅仅是英文能力好的话,做翻译的可能性不大。好比读古文一样,你能认字不代表你就能读懂古文。其次要理解作者,这个能力难倒了一大批人。第三个是文字能力要好,文字要有美感,那就是再创作的问题了。无论你有多忠实于原著,你的文字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
查看详情>>
“人生就是一部西游,看谁能够取得真经。”上周六,著名作家、《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用其新作《我在路上遇到唐僧》中精彩故事,在巴山夜雨老茶馆与近百位书友解读人生,分享读书之道。
以下为成君忆讲述实录:
找到你的唐僧
首先,非常感谢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给了我这个与大家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焦虑时代。有资料说,美国华尔街80%的职业经理人都有比较严重的失眠症。而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武汉等中国大城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困扰老板、上班族和城市居民的三大魔障。中国的城市社会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危机之中。那么,焦虑是怎么形成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和丰饶的物质财富之后,却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危机所击倒?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读书,才能找回遗失已久的人生智慧?
我在路上听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我在路上遇到唐僧》。这本书是我的新作,写一个青年“铁面书生”龙小毅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山谷里住着一位年轻人,他是那样的聪明,却总是感到不快乐。请问这个年轻人是你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不快乐?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一部翻译作品《峰与谷》的开篇语。《峰与谷》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是我的一位好朋友,他在中国有一部非常畅销的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铁面书生”龙小毅还有三个哥们,分别是“拼命三郎”龙小强、“开心果”龙小乐、“老好人”龙小默。龙小毅做事情谨小慎微,深思熟虑;龙小强控制欲特别强,做事很粗暴;龙小乐没有耐性,爱发牢骚;龙小默办事没原则,好好先生。这四个人都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的焦虑和不满都是因为他们手头的工作引起的。他们喜欢的是有可能带来高薪酬的工作。然而作为工作的交换价值,他们的薪酬总是让他们感到羞涩和难堪。有一天,哥四个一起聊天,龙小乐一句戏言改变了龙小毅的人生。
龙小乐说:“知道谁是第一个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吗?告诉你们,记住咯,他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僧。”龙小毅说:“我要去访问唐僧,请求唐僧做我的导师,在唐僧的指导下,走上辉煌的成功之路。”
于是龙小毅正式踏上寻找唐僧之旅。他来到一座山上,碰到一个老和尚,请教如何才能找到唐僧。老和尚说:“看见池塘边的七棵柳树了吗?你要认定其中一棵树,在它的下面坐下来,然后闭上眼睛,从你的心路去寻找。无论是怎样的欲念,无论是怎样的痛楚,保持沉默,不要动摇,让你的心像树桩一样安住。最终,你会听到一种神秘的脚步,嗅到一种神秘的气息,那就是你要寻找的唐僧。到那时,只要你一睁开眼,就能在池塘的倒影中看到唐僧的模样。”
龙小毅按照老和尚的吩咐,在他所选择的柳树下,开始了他心路的旅程。许久许久之后,龙小毅醒了过来。他好像睡了一个甜美的觉。他睁开眼睛,发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和尚的镜像,身穿锦斓袈裟,容光焕发。他此时已经知道,那和尚其实就是龙小毅版的唐僧,其实就是他自己。
深圳为什么当不了“读书之都”
我们很多在座的各位也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唐僧。龙小毅想,我怎么会是唐僧呢?这里面有一个奥秘,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大唐西行记》写的是玄奘一个人,而《西游记》写的却是师徒四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历史和文学的区别。文学是有教化的,有作者思想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像唐僧一样隐藏着四个人格,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龙氏”系列四个人。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唐僧,只是有些人倾向于唐僧的审慎和孤僻,有些人倾向于孙悟空的强硬和粗鲁,有些人倾向于猪八戒的热情与花心,有人倾向于沙和尚的沉稳和慵懒。只是倾向性不一样而已。
比如我自己可能倾向于唐僧的孤僻比较多一点,很多时候呢,宁可一个人孤单。我在武汉居住了30年,几乎不出来活动。我有几个几十年的好朋友,很多年都难见一次面。我就是在家里读书。要知道,唐僧可是“读万卷书”的人。但我不赞成纯实用主义的读书。我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深圳每年都会有一个读书月,在全国影响非常大。去年深圳还申请了“读书之都”,最后没有批下来。为什么呢?深圳读书月最大的问题就是实用主义阅读,每年都会评选“读书之星”,这些“星”都是那种原来可能是一个打工妹,通过读书可能变成了一个金领,或是原来是一个纺织女工、清洁工,通过读书考上了大学。这是我们读书的一个导向,但这个导向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么?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可以,我们的教育体制几乎也是沿着这个线路。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都热爱他们的家乡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一代一代绝大部分都要抛弃他们的家乡,还有的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什么原因?实用主义。实用主义阅读造成生命中的种种黑暗,甚至无法察觉黑暗的种种徽记。比方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都可能认同。这说明通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获得社会地位,可以赚钱发财,可以享有美女。真的是这个样子的么?这句话的原意是什么呢?这句话出自于宋真宗的《劝学诗》。这首诗写给谁看的?写给官宦子弟看的。那些官宦子弟有的是钱,不为钱发愁;也有的是美女,不需要去找什么颜如玉。这些官宦子弟每天干的就是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每天就在街上溜达,看到美女往家里带,商量置办田产,如何装修,整天就干这些事。宋真宗于是写了一首诗劝说他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们为什么不读书呢?我们有些人之所以信奉这句话,那是他们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人生就是一部西游,看谁能够取得真经。那个唐僧,其实是我们自己。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路是走的地上的,他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印度;但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他走的是他的心路历程。《西游记》里面的那个西天说的不是印度,而是人类的心灵家园。《西游记》是一部文学作品,他并不是写的根本上的印度概念,如果我们说西天就是印度,那么印度的西天又在哪里呢?《西游记》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读懂,里面的唐僧指的是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西天取经这样的心路历程最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徐庶为什么“辱没”自己?
龙小毅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们接着讲。龙小毅找到了自己的唐僧后,开始了他的取经之旅。这个过程并不舒服,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那样,他要经历许多难以承受的魔障。他开始读书,理解他的焦虑。理解焦虑的过程,就是理解自己的过程,就是跟自己和解的过程,就是走向释然和快乐的过程。而就是找到自己。
龙小毅首先走出实用主义阅读的误区。所谓实用主义阅读主要是指两类图书:一类是可以满足感官欲望的图书和文字,这个网上很多;第二类就是如何获得某种利益途径和方法的书。我不是说这些阅读完全没有价值,我是说这种阅读会造成我们生命内在的黑暗。我们老是觉得自己脚步不稳,老是想扶住一个东西,老是想有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势。我们做不到平凡,我们不理解什么叫做平凡,这都是生命内在的黑暗导致的。
我曾经写过一本《爱情经济学》。所谓爱情经济学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男人和女人是一个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如果一个美女找到一个国王、或富翁、或成功人士,那就意味着她把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男人也一样,不论他长得多么丑陋,多么其貌不扬,如果说找到一个美女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男人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实现,这就是爱情经济学。
前段时间有人说要在我们老家做一个徐庶文化广场,我感到很新鲜。大家都知道徐庶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大明星,徐庶到曹操那里之后一言不发,没有任何作为,虽然后来他的官位好像是御史中丞。诸葛亮听说了他的消息之后感到很惊讶,他怎么会做那么一个小官呢?以他的才能,足够可以做一个宰相。他能力并不比诸葛亮差,但是徐庶却选择了一个“辱没”自己的方式,我这一辈子就默默无闻罢!我们用今天的价值观试想一下,怎么理解?
龙小毅似乎找到了自己。他开始学会对自己反复提问。所谓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准备好你自己的问题,要锲而不舍地追问你自己,追问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过程,就是西天取经的过程。我想如果我们善于问自己问题的话可以一直问,就怕你不问。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还可以继续追问。就象剥洋葱皮一样,剥得越多,离真像越近。这才叫读书。最终你就会找到你所想要的所有答案,那就是你的真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局部的真理当中,好似盲人摸象,读书就是让我们摸到的面积不断扩大。我今天摸到象的脑袋,明天摸到象的腿,当我了解的越来越多,我对真理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大,从理论上来说最后我可以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真理。
龙小毅通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到了真经。他开始过上新生活:他被公司评为年度最优秀员工,并且获得了一笔丰厚奖金;他的爱情之花也放出异香,他用奖金买了一套两居室新房,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喜结良缘;他又被老板赏识,提拔为部门经理……龙小毅的取经心得是: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别人;做对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做对。
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汤洁(长江网记者)、微博维护吴凯实习生丁甜(长江论坛)、视频拍录谢源(长江论坛) 特别鸣谢巴山夜雨老茶馆提供场地设备
预告:“爱上层楼”读书会下期嘉宾——“清风无故漫卷诗书”吴飞虹读书会
吴飞虹,1983年生于广西,侗族。知名女作家,摇滚歌手,“幸福大街”主唱。清华大学博士后。曾任《新京报》首批记者、《南方人物周刊》创刊记者。著有《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征婚启事》、《恋爱日记》、《娱乐至死》等10余本文集。出版唱片《小龙房间里的鱼》、《胭脂》、《再不相爱就老了》。
【现场对话】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徐雅丽 陈思君
书友:我有这个焦虑,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一切为了金钱,中国革命牺牲了两千多万人,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今天这个状况吗?
成君忆:我能做的只是解决我自己的焦虑,我提供我的答案给您作参考,除此之外我做不到别的。因为解决焦虑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就是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有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因为所有的因果有它的历史规律,不是说你付出了努力,就会有你想要的结果。
书友:我在企业干了一辈子,请问您认为国企老总和民企老总相比哪个素质高?您觉得在老总的个人素质和企业体制之间谁更重要?
成君忆:国企和民企老板的素质是很难划分的,很难说哪边素质高,但是相对来说民企老板的生存环境相对单纯些,他没有那么多体制内的困扰,但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他们的学历不是衡量素质的标准,决定素质的是他的深度和高度。当老板懂得尊重人才的时候,员工就会有忠诚度;当老板懂得和员工同甘共苦的时候,这个团队就会有凝聚力。老板决定了人才的评价标准和生存环境。
小书友:成老师刚才说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我想问人生当中我们会经历哪些困难?
成君忆:你的人生也会面临九九八十一难,从前你遇到过一些,将来还会遇到。从总数上说可能会远远超过八十一难,但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必然过程,磨难会让你的人生变得非常深刻、丰富、完整。你会发现返璞归真,而这个“真”并非是像小时候那样简单,而是像小时候那样完整。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它和你是否善于思考有关系,你思考的过程就是取经的过程。
微博网友:在如今这个焦虑的时代,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读些什么书能让以后的工作有好状态?
成君忆:我几乎没有办法推荐什么书,因为这些书通常都是他们不看的,比如说《论语》,我想他们大概不看。而且我读《论语》的方式比较特别,我不看注释,讲究用心与心对话的方式来阅读。如果非要推荐的话,我觉得可以读四书五经。
【网络留言】
本次成君忆讲述读书会引起多家网站关注,长江网、新浪网、新民网、网易新闻中心、大洋网、豆瓣网、东莞时间网等相继转载预报消息。现场新浪微博大屏幕交流互动频频,场外网友和现场书友纷纷发表感言。
Zhencheng:成老师把凡人都当成唐僧,大开眼界。我对《西游记》的理解是作者吴承恩把想干事业的人所遇到阻碍用妖魔来表现,把人戏说了一番。
零零:2004年我还是个应届毕业生,第一次阅读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其中名句“自助者天助”几乎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今天又读到唐僧龙小毅,受益多多!
理想家园:成君忆先生好像更注重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今天读书会一开始,他问大家:有什么不快乐的地方?我很想这样回答:所有的不快乐来自于我们曾经感到的快乐。
逸仙:成老师敢于冲撞权威,敢想一般人不敢想或不愿想的事。如清人辫子不该剪、大学教授所学无用、知识并不能让人快乐等,观点很新,佩服!
-
查看详情>>
关于中国作家体系的争议长久不息,几年前,就曾有学者批评称:中国作家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作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成了作家。”
最近,略萨在中国的演讲再次提起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一个作家老被别人夸赞,老得到政府的补贴,我觉得很危险,他会丧失面对困难时战胜它的勇气。很多好的作家,都是不断克服困难。特别是一些杰出的作品,都是从困难那里诞生出来的。”
作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专业?非专业?成君忆说:“作家不是一种职业,和体制内外也没有关系,作家是一种人格,他充当的角色是社会的良知。”
作家是一种人格
真正的作家,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的。
关于中国作家体制的争议由来已久,成君忆认为,其实体制的问题不重要,“作家是一种人格,既不是职业,也不是身份。无论在体制内外,只要他有这种人格,就一定会坚持追寻真理。”
成君忆说:“这些年来我见过很多作家,有的作家屈服于体制,有的作家屈服于市场,在我看来,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家。真正为了寻找真理,敢为真理说话的作家有,但是不多。中国的大多数作家都生活在前面两种环境中,要么是体制,要么是市场。”
体制内的作家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身份非常清晰,而市场中的作家却常常成为称赞和追捧的对象,大量的畅销书作家被视为流行文化的引领者。成君忆说:“很多作家屈服于流行的价值观,流行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不应该沉沦其中,但是大量的作家失落在市场里面了,是屈服也好,诱惑也罢,还是收买也好,都是不应该的。真正的作家,既要超脱体制之外,也要超脱于市场之外,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这才是作家的人格魅力所在。而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
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
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
作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这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成君忆认为,作家,充当的应该是社会的良知。
成君忆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是在作家身上,这种良知恰好能表现到最极致的状态。社会百态,人间万象,作家是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的人。因此,不管说作家是体制内的,还是市场内的,都是对这种良知的认识混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家远远没有达到作家应该有的状态。”
充当社会的良知,观照社会万象,并非批评社会那么简单,实际上,现在有许多以批评社会为主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但是成君忆认为这还算不上作家和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态度,他说:“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其实错了。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有贪官、有不公正,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不是,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还是我们几千年专制体系下的遗留思想。”
成君忆说:“真正的良知,是推动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正向的推动力,而不是反向。作家要有悲悯心,他的社会功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当真正有良知的时候,就一定能看到。”
作家不能独善其身
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作家的创作未必一定要紧跟现实,有时候也可以超脱在现实之外,追寻更加终极的,没有时代特征的意义,比如人类的生存方式、情感等这些永恒存在的领域。各种的非现实主义创作流派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
不过成君忆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这些都是形式上的问题,不是本质。一个人必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哪能独善其身?作家不可以以逃避的方式去创作,去思考。因为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爱自己,对社会却很冷淡,那是自私自利,不是真爱。当然,在处世方面可以谨慎,但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作为社会良知的作家,不应该是独善其身的,成君忆说:“真正的作家,真正一心追求真理的作家,他的爱是没有分别心的,社会好,他会爱,社会不好,他同样会爱,他应该是努力让这个社会从不好变好,从好变得更好,既不是悲观放弃,也不能独善其身。”
别让作家沉默
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
在批评作家沉默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到让作家们沉默的原因,在成君忆看来,还是要看作家自己。
成君忆说:“似乎我们找到一个社会原因,找到一个体制的原因,就觉得事情更加合理,论证更加有力,挖掘更加深刻。其实不然,作家既然是一种人格,是社会的良知和守望者,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担当。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比如体制内的作家,应该用他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体制更加纯粹,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市场的作家,应该用他们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人,让人们积极向上,善待他人,互相尊敬等。”
而当作家随波逐流,被浊流所同化后,问题就出现了,成君忆说:“不要把问题推给社会,不要非得找出一个客观原因。作家应该有担当——应该说,只有肯担当的,追求真理的,观照社会的,才能叫做作家。”
-
查看详情>>
关于中国作家体系的争议长久不息,几年前,就曾有学者批评称:中国作家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作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成了作家。”
最近,略萨在中国的演讲再次提起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一个作家老被别人夸赞,老得到政府的补贴,我觉得很危险,他会丧失面对困难时战胜它的勇气。很多好的作家,都是不断克服困难。特别是一些杰出的作品,都是从困难那里诞生出来的。”
作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专业?非专业?成君忆说:“作家不是一种职业,和体制内外也没有关系,作家是一种人格,他充当的角色是社会的良知。”
作家是一种人格
真正的作家,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的。
关于中国作家体制的争议由来已久,成君忆认为,其实体制的问题不重要,“作家是一种人格,既不是职业,也不是身份。无论在体制内外,只要他有这种人格,就一定会坚持追寻真理。”
成君忆说:“这些年来我见过很多作家,有的作家屈服于体制,有的作家屈服于市场,在我看来,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家。真正为了寻找真理,敢为真理说话的作家有,但是不多。中国的大多数作家都生活在前面两种环境中,要么是体制,要么是市场。”
体制内的作家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身份非常清晰,而市场中的作家却常常成为称赞和追捧的对象,大量的畅销书作家被视为流行文化的引领者。成君忆说:“很多作家屈服于流行的价值观,流行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不应该沉沦其中,但是大量的作家失落在市场里面了,是屈服也好,诱惑也罢,还是收买也好,都是不应该的。真正的作家,既要超脱体制之外,也要超脱于市场之外,只为追寻真理,宣扬真理而思考和写作,这才是作家的人格魅力所在。而不是用级别、市场、金钱这些东西来衡量。”
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
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
作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这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成君忆认为,作家,充当的应该是社会的良知。
成君忆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是在作家身上,这种良知恰好能表现到最极致的状态。社会百态,人间万象,作家是用良知观照整个社会的人。因此,不管说作家是体制内的,还是市场内的,都是对这种良知的认识混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家远远没有达到作家应该有的状态。”
充当社会的良知,观照社会万象,并非批评社会那么简单,实际上,现在有许多以批评社会为主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但是成君忆认为这还算不上作家和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态度,他说:“有一些作家和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做刁民为荣,认为这代表的就是良知,其实错了。我们的社会固然有很多问题,有贪官、有不公正,但是用刁民来对抗贪官,对抗不公正就是正确的吗?不是,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还是我们几千年专制体系下的遗留思想。”
成君忆说:“真正的良知,是推动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正向的推动力,而不是反向。作家要有悲悯心,他的社会功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当真正有良知的时候,就一定能看到。”
作家不能独善其身
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作家的创作未必一定要紧跟现实,有时候也可以超脱在现实之外,追寻更加终极的,没有时代特征的意义,比如人类的生存方式、情感等这些永恒存在的领域。各种的非现实主义创作流派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
不过成君忆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这些都是形式上的问题,不是本质。一个人必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哪能独善其身?作家不可以以逃避的方式去创作,去思考。因为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爱自己,对社会却很冷淡,那是自私自利,不是真爱。当然,在处世方面可以谨慎,但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不会只爱自己,一定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社会中的人、爱他的祖国和家乡、爱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作为社会良知的作家,不应该是独善其身的,成君忆说:“真正的作家,真正一心追求真理的作家,他的爱是没有分别心的,社会好,他会爱,社会不好,他同样会爱,他应该是努力让这个社会从不好变好,从好变得更好,既不是悲观放弃,也不能独善其身。”
别让作家沉默
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
在批评作家沉默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到让作家们沉默的原因,在成君忆看来,还是要看作家自己。
成君忆说:“似乎我们找到一个社会原因,找到一个体制的原因,就觉得事情更加合理,论证更加有力,挖掘更加深刻。其实不然,作家既然是一种人格,是社会的良知和守望者,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担当。社会好,固然欣喜,社会不好,也不该放弃,要么就不必当作家。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了,而没有担当,没有守望社会的良知,叫什么都行,但不应该叫作家。比如体制内的作家,应该用他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体制更加纯粹,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市场的作家,应该用他们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人,让人们积极向上,善待他人,互相尊敬等。”
而当作家随波逐流,被浊流所同化后,问题就出现了,成君忆说:“不要把问题推给社会,不要非得找出一个客观原因。作家应该有担当——应该说,只有肯担当的,追求真理的,观照社会的,才能叫做作家。”
购买讲师联系方式查询服务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