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外王之道
发布日期:2016-08-14浏览:5301
孔子曾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孩子不光要继承先辈的财产,更要继承先辈的事业和品德。如果父亲健在,就要看志向是什么,父亲去世以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还没有改变父亲在时的那种形态,这就是孝。
社会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年轻人的担当精神。尤其是中年人,处于承上启下的处境,上要敬老,下要养儿,责任最重。也正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递,才使得社会中传统的美德不会被消除,社会中固有的文化不会被改变,这其实也是孝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孝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体现。比如说,老年人如果到了70岁,坐车就免票了,在公共汽车里也设有老年人专座,在很多场合都会让老年人先行,用《孟子?告子下》中的话讲,就是“徐行后长”,让老人走在前面,晚辈跟在后面。如果人人都有孝心,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老有所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社会。
关于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评述,清代汪中也曾经说过这样—句话:“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荀卿子通论》)他认为荀子学说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又更多地发展了?L子的学说。郭沬若在《十批判书》中也指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不仅继承儒家,而且是继承百家。”荀子对于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懦家经典,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诗经》的流传,就是经过荀子而传到浮丘伯,再传到申培,申培与汉代的《诗经〉〉中最重要的鲁诗关系密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荀子直接把《诗经》传给了大毛公,也就是后来的毛诗,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大部分都是属于毛诗系统的。韩诗原本分为《内传》和《外传》,《内传》失传,我们现在所见的都是《韩诗外传》,在《韩诗外传》中有44处引用荀子说诗的论述,这就说明荀子对于当时《诗经》的传承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春秋穀梁传》是经过荀子传给浮丘伯,然后传给申公,后传给江公。《春秋左氏传》又经过荀¥传给了张苍,张苍传给贾谊,这在《史记》里都有记载。还有《礼记》,荀子的《礼论》和《礼记》的一些篇章的思想,包括一些主张和言辞是非常相同和相似的,也可以看作是荀子对于《礼》的一种继承。关于《乐》,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对于《乐》的论述,一是《礼记》里的《乐记》,再有便是荀子的《乐论》,这两篇也存在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荀子还善《周易》,刘向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荀子善为易,其义亦见于《非相》、《大略》”。《非相》、《大略》是《荀子》中的两篇,刘向认为这两篇体现了荀子的易学思想。这样看来,荀子确实在典籍的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经过他的过滤或经他的传授,儒家经典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任何一个人在传承一部经典的时候都要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这种心得体会常常会成为后学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年轻人的担当精神。尤其是中年人,处于承上启下的处境,上要敬老,下要养儿,责任最重。也正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递,才使得社会中传统的美德不会被消除,社会中固有的文化不会被改变,这其实也是孝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孝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体现。比如说,老年人如果到了70岁,坐车就免票了,在公共汽车里也设有老年人专座,在很多场合都会让老年人先行,用《孟子?告子下》中的话讲,就是“徐行后长”,让老人走在前面,晚辈跟在后面。如果人人都有孝心,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老有所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社会。
关于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评述,清代汪中也曾经说过这样—句话:“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荀卿子通论》)他认为荀子学说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又更多地发展了?L子的学说。郭沬若在《十批判书》中也指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不仅继承儒家,而且是继承百家。”荀子对于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懦家经典,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诗经》的流传,就是经过荀子而传到浮丘伯,再传到申培,申培与汉代的《诗经〉〉中最重要的鲁诗关系密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荀子直接把《诗经》传给了大毛公,也就是后来的毛诗,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大部分都是属于毛诗系统的。韩诗原本分为《内传》和《外传》,《内传》失传,我们现在所见的都是《韩诗外传》,在《韩诗外传》中有44处引用荀子说诗的论述,这就说明荀子对于当时《诗经》的传承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春秋穀梁传》是经过荀子传给浮丘伯,然后传给申公,后传给江公。《春秋左氏传》又经过荀¥传给了张苍,张苍传给贾谊,这在《史记》里都有记载。还有《礼记》,荀子的《礼论》和《礼记》的一些篇章的思想,包括一些主张和言辞是非常相同和相似的,也可以看作是荀子对于《礼》的一种继承。关于《乐》,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对于《乐》的论述,一是《礼记》里的《乐记》,再有便是荀子的《乐论》,这两篇也存在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荀子还善《周易》,刘向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荀子善为易,其义亦见于《非相》、《大略》”。《非相》、《大略》是《荀子》中的两篇,刘向认为这两篇体现了荀子的易学思想。这样看来,荀子确实在典籍的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经过他的过滤或经他的传授,儒家经典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任何一个人在传承一部经典的时候都要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这种心得体会常常会成为后学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