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着为什么
发布日期:2015-02-27浏览:1563
美国互联网上一个调查,说全球最难回答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一般在生命即将逝去时,对生命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非常状态中去体验真理和生命的意义,去把握愿景领导的关键。
我在EMBA班上课,讨论到愿景时,经常会给学员出一道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选择做什么?”当然,这种问法方向比较多,学员往往觉得很难回答,于是又通常把问题做一定的限定,比如:“不要说具体做什么,就谈时间怎么分配。”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这点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私营企业主经过摸爬滚打多年,创业成功后,他回答说:“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把我儿子叫来,竭尽我所能,把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成功奋斗经验都教给我儿子,让我儿子可以接我企业的班。”
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说:“首先我用一两个小时,把工作交接清楚,再用一两个小时清理借贷,欠的钱还掉,该讨的钱要回来,然后花六个小时,陪我的孩子,花三个小时陪我的父母,花三个小时陪我的夫人,剩下的时间陪我朋友。”
我问他难道就不留点时间给自己吗?
他说:“不留,既然要死,留来干嘛。”
一个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则说得非常纯朴:“假如我只有24小时的生命,我会把我的时间都留给父母,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培养。”
一个单身的母亲告诉说:“如果我只有24小时,我会陪我的孩子,在我离开以后,希望我的孩子能一辈子记住我。”
一个知名的作家说:“如果我只剩下24小时,我会这样安排,早上起来,喝一杯咖啡,坐在树荫下,吃着饼干,和朋友一起聊天,也就是平平常常过一天。”
假设每一个人都设身处地去想,如果自己生命只剩下24小时,自己会如何做,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再回过头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每一天的生活、工作,更多地靠近我们的愿景。
当然,对于一些励志书上说的“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则又显得过于极端。偶尔把自己逼到死亡线上去考虑可以让自己对大的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如果始终把死亡为指向去考虑每一天的做事,则容易使自己沦为悲观主义者。
每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愿景是什么,这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还是孩子的时候,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长大”,等到长大的时候又想“老人为什么会那么睿智”,其实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
那么,领导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领导活着是为什么?
要把生命的意义想得比较明晰,甚至用简单而感性的一句话说出来,则需要充足的阅历和一定智慧。现在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人,他们可以非常明晰地表达自己生命的意义。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当他被问到“你这一辈子活着为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我就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他今年65岁,他的“一块玻璃”就已经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70%以上、北美市场30%以上的份额。还有在创业板上市的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当他被问到相同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非常简练:“我就是为光泽人养一只鸡。”而“这一只鸡”已经被他养到中国东南三省肯德基、麦当劳一半以上的鸡肉都由他供应的地步。
领导要弄清自己活着的意义,首先要明晰个人愿景。这是一个过程,领导者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愿景完全明晰了再去带领群众,更重要的是在个人相对清晰愿景后,通过角色转换,让群众和自己一起探讨愿景。即领导的作用在于引导被领导者的愿景和自己的愿景不断一致。
传统领导往往是自己决定前进的方向,自己做决策,自己做激励。而愿景引导则需要突破这三点,以实现领导自身的角色转换。网络时代领导应该是设计师,为大家创造一个可以探索方向的氛围和框架,而不是自己决定方向;应该是仆人,为大家创造决策的支持和服务系统,而不自己宣示决策;应该是教师,更主要的不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鞭策大家工作,而是通过引导和启示,让大家觉得这是我的认识,这是我要做的事。
领导只有认真体验学习型组织提出的三个角色新定位: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在不同的角色要求中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让追随者实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为整个组织带来新的更大的效益。
活着为什么,这是个体对生命历程探索的感悟。领导因时因势因人而变,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领导的生命意义突破了纯粹满足个人需求的狭隘。从“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让中国进入小康水平”到“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为光泽人养一只鸡”,我们看到不同领导生命愿景的轨迹,而他们的生命意义正是在领导行为的探索过程无形地呈现和放大
我在EMBA班上课,讨论到愿景时,经常会给学员出一道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选择做什么?”当然,这种问法方向比较多,学员往往觉得很难回答,于是又通常把问题做一定的限定,比如:“不要说具体做什么,就谈时间怎么分配。”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这点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私营企业主经过摸爬滚打多年,创业成功后,他回答说:“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把我儿子叫来,竭尽我所能,把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成功奋斗经验都教给我儿子,让我儿子可以接我企业的班。”
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说:“首先我用一两个小时,把工作交接清楚,再用一两个小时清理借贷,欠的钱还掉,该讨的钱要回来,然后花六个小时,陪我的孩子,花三个小时陪我的父母,花三个小时陪我的夫人,剩下的时间陪我朋友。”
我问他难道就不留点时间给自己吗?
他说:“不留,既然要死,留来干嘛。”
一个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则说得非常纯朴:“假如我只有24小时的生命,我会把我的时间都留给父母,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培养。”
一个单身的母亲告诉说:“如果我只有24小时,我会陪我的孩子,在我离开以后,希望我的孩子能一辈子记住我。”
一个知名的作家说:“如果我只剩下24小时,我会这样安排,早上起来,喝一杯咖啡,坐在树荫下,吃着饼干,和朋友一起聊天,也就是平平常常过一天。”
假设每一个人都设身处地去想,如果自己生命只剩下24小时,自己会如何做,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再回过头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每一天的生活、工作,更多地靠近我们的愿景。
当然,对于一些励志书上说的“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则又显得过于极端。偶尔把自己逼到死亡线上去考虑可以让自己对大的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如果始终把死亡为指向去考虑每一天的做事,则容易使自己沦为悲观主义者。
每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愿景是什么,这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还是孩子的时候,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长大”,等到长大的时候又想“老人为什么会那么睿智”,其实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
那么,领导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领导活着是为什么?
要把生命的意义想得比较明晰,甚至用简单而感性的一句话说出来,则需要充足的阅历和一定智慧。现在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人,他们可以非常明晰地表达自己生命的意义。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当他被问到“你这一辈子活着为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我就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他今年65岁,他的“一块玻璃”就已经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70%以上、北美市场30%以上的份额。还有在创业板上市的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当他被问到相同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非常简练:“我就是为光泽人养一只鸡。”而“这一只鸡”已经被他养到中国东南三省肯德基、麦当劳一半以上的鸡肉都由他供应的地步。
领导要弄清自己活着的意义,首先要明晰个人愿景。这是一个过程,领导者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愿景完全明晰了再去带领群众,更重要的是在个人相对清晰愿景后,通过角色转换,让群众和自己一起探讨愿景。即领导的作用在于引导被领导者的愿景和自己的愿景不断一致。
传统领导往往是自己决定前进的方向,自己做决策,自己做激励。而愿景引导则需要突破这三点,以实现领导自身的角色转换。网络时代领导应该是设计师,为大家创造一个可以探索方向的氛围和框架,而不是自己决定方向;应该是仆人,为大家创造决策的支持和服务系统,而不自己宣示决策;应该是教师,更主要的不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鞭策大家工作,而是通过引导和启示,让大家觉得这是我的认识,这是我要做的事。
领导只有认真体验学习型组织提出的三个角色新定位: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在不同的角色要求中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让追随者实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为整个组织带来新的更大的效益。
活着为什么,这是个体对生命历程探索的感悟。领导因时因势因人而变,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领导的生命意义突破了纯粹满足个人需求的狭隘。从“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让中国进入小康水平”到“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为光泽人养一只鸡”,我们看到不同领导生命愿景的轨迹,而他们的生命意义正是在领导行为的探索过程无形地呈现和放大